蓮耶上師—講《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》

(文接二六一期)

我們了解菩提心之後,所謂「發菩提心的誓願」,不用很複雜,也不用說:「我要讓所有眾生都成佛。」不用!其實很簡單,就是那句話—「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就這樣了,其他的,我都不要!《發菩提心論》說,你要行願、要了解勝義、要去修三摩地之前,你要先「發心」!發什麼心?還都不要想「我要幫眾生成佛」,先想「我要成佛,除佛以外,通通不要」。

至於成佛的過程當中,你一定要斷煩惱、要懂因緣法、要行菩薩道,那個叫「共法」,所有佛的共法都在這裡,所有菩薩的共法一定也是要修這些。至於佛,還要去了解圓滿以外的智慧是什麼東西,完全不會再有塵沙惑,不會再有一丁點祂不了解的東西。

有時想想,我們不經意就在否定師尊:「啊!這個師尊不知道啦!這個師尊不了解……。」師尊不是這樣的!佛是沒有塵沙惑的!十地菩薩還有塵沙惑,因為十地菩薩要學的東西還很多;即使祂是「法雲地」—有如大雲一樣下法雨,普及潤澤一切眾生;祂還是有不懂的地方,而佛是沒有這些的。想想,我們往往在不經意之間,說了不當、不得體的,我們都不知道。

祖師講「當發如是心」,你要發的心是:「我今天就是只要成佛,其他都不要!」至於日後,你還要去幫眾生—「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」,就是「我要讓所有眾生離苦得樂」;然後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」,意思是「我看別人,只要有『識』的就是自己」。哇!這是菩薩啊!

「知一切有情,皆含如來藏性皆堪安住無上菩提」,一切有情眾生,都因為有「如來藏」,所以他們絕對會成佛。「即知一切眾生畢竟成佛」,這是「行願」,不叫「發願」,發願是「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你在「行願」的時候,你會慢慢懂剛剛那幾句話,這個是慈悲的行動。

接著,你要去修「勝義」!「勝義」是什麼?你要先了解「人無我」、「法無我」、「一切法中無自性」、「苦空無常」、「無我」,這些都是「共法」,都是要了解的。然後你要了解凡夫的問題在哪?外道的問題在哪?二乘行人的問題在哪?甚至你要了解怎麼去修法、修行?

你不但知道這一切的道理,你還要「復發利益安樂無餘眾生界一切眾生心」;用這段話來解讀第一段最後那三句:「一者行願。二者勝義。三者三摩地。」表示「發願是要成佛,行願是要幫助眾生,勝義是要了解空性的智慧」。了解以後,你要再發「利益安樂無餘眾生一切眾生」的心;你還要去發這個心,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安樂。然後「大悲決定」,還要修「瑜伽勝上法」,「瑜伽勝上法」是三摩地後面的事了。

換句話說,「發願」要先發最簡單的,「行願」的時候要先去了解眾生很痛苦,你會希望不是只有解除自己的;行願的時候,還要去了解佛經所講的「空性」的理道;了解之後,你會更去發願再發願。你發的願,會一層一層疊上去,疊到最後,你的願就會跟你的根本傳承上師一模一樣,連一點點不同都不會有。

然後,你的根本傳承上師跟祂的根本傳承上師一模一樣,就跟葡萄一樣,是一整串的,在密教裡面用「皈依樹」、「皈依境」來形容。從最上面的本初佛—普賢王如來開始,都是這樣的誓願,沒有例外,你才做這個「皈依樹」的觀想。事實上,把祂們頂在頭上,不是只為了傳承加持力,傳承加持力永遠都在,你能收到多少,主要還是看誓願,你的誓願愈大,你就真的到得了!

不是要鼓勵大家一時之間就去發很大的誓願,所以這裡才會講「勝義」之後還要「復發」;一開始是很簡單的,慢慢的,你會加碼,就像賭博,一直加注;在你加碼之後,你會更加了解勝義。

你要在三摩地當中去修,就像以前我看師尊的書,看著、看著,書就放下,眼睛就合起來,我就到禪定裡面去思維師尊那句話的意思……,放到心輪去觀修它。這樣,你就會對所謂的勝義又有更多的了解,因為你會在三摩地裡面進化或進步,然後你又會再進一步去發願,發了願以後,你又會更了解……。其實就是這樣子反覆、反覆。

密法跟禪法不一樣,禪法是一步就到另一邊,然後開始漸修;密法是修、悟、修、悟……,一邊修一邊悟,一邊悟又一邊修。密教就是這樣。但有一個重點是—密教是很嚴密的修行階梯,你踩到了這一個,你就可以踩到下一個,跟禪法有一點不太一樣。

《發菩提心論》的第二段講到「實踐誓願」。「初行願者。謂修習之人。常懷如是心。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。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。所言利益者。謂勸發一切有情。悉令安住無上菩提。終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真言行人。知一切有情。皆含如來藏性皆堪安住無上菩提。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。接著是「所言安樂者。謂行人。即知一切眾生畢竟成佛故。不敢輕慢。又於大悲門中。尤宜拯救。眾生所求皆與而給付之。乃至身命而不吝惜其命安存。」

發願之後就要行願,不去行願,其實就沒有意義;也許從發願到行願,可能相隔幾十年,甚至幾輩子,但我們今天遇到了這樣的機會,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,發願接下來就是要行願,行願變成很重要的一回事。行願的時候,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要懷「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。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」的心。

「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餘果」這是一開始的發願;我要這麼做,但是我不只是發這個願而已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就是「佛果」。所有的佛,祂都經歷過「共法」,這個「共法」就是「四聖諦斷煩惱、苦集滅道、知曉一切因緣法、菩薩行」,也就是「度自己也要度別人,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別人」,這是所有的佛都要經歷過的三個共法,沒有例外。

即使成了佛,祂依舊是度眾生,只是祂並不認為「度眾生」這三個字叫「度眾生」;在祂的觀念,其實一切都是隨力、隨分,不會去強求。菩薩有的時候太有情、太多情,會比較想盡自己一切的力量去幫助別人,所以有時候會太「用力」。但以佛來講,祂不會這麼「用力」,因為祂的一切都是「剛剛好」。

在我們剛開始行菩薩道、行菩提願的時候,常常會碰到一個情況—別人可能會不領情。我們是多麼努力去幫助他,可是他還覺得:「你為什麼要這麼做?」甚至他的家人還會潑我們一盆冷水。這時候怎麼辦?

祖師告訴我們,在剛開始行菩薩道的時候,要保持「我一定要利益、安樂所有無邊無際的眾生,不管眾生有多少」。然後「觀十方」,這是遍及宇宙虛空的意思;「含識」就是指眾生,因為還沒有「轉識成智」,還是用「識」在做事情。

「觀十方所有的眾生,就跟自己一樣」,意思就是如果人家對你的菩薩行冷嘲熱諷,你也不應該生氣,因為他就跟你一樣,就好像你自己一樣。他對於你的菩薩行有不一樣的意見,也不需去反駁他,因為他就是你自己。這裡講的就是告訴我們在行願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、不斷地提醒自己:我們一定要利益安樂所有的眾生。

— 待 續 —

 

2024年功德主方案 
點此入內 線上刷卡
(單位:美金)

  下載迴向報名專用表 

迴向報名表填完之後請傳送E-mail: 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燃燈paypal註冊的信箱是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敬請同門善信大德注意,以免無法收款!謝謝!

 

「隨喜贊助」、廣告刊登等,請參考下方。


點選「隨喜贊助」進入PayPal 線上信用卡贊助網頁,填寫數量即是您的贊助金額!

 

   

◆其他贊助方法:劃撥、匯票、支票及國外匯款

聯絡我們:

投稿專用E-mail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電話:886-49-2312992 分機 362

傳真:886-49-2350140
迴向報名表傳送E-mail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 

贊助索閱一年24期紙本雜誌、變更郵寄地址、或 參加「功德主方案

請洽分機 367

 ◆刊登全彩廣告/賀詞/請佛住世詞,下載廣告確認單。

請洽分機 3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