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接二七九期)
佛菩薩給了你什麼、師尊給你了什麼,千萬不要被那個綁住!佛絕對不會說:「我是佛,你要尊重我!」菩薩也不會說:「我是菩薩,你要聽我的!」「你講的都是錯的,我才是對的!」佛菩薩不會講這種話。如果祂們真給了你什麼,其實那都是「責任」!如果你很樂於把三界六道眾生的解脫都扛在肩上,那很好!但是,絕對不是交其友朋,要不然,就會變成「錦衣日行」,還要敲鑼打鼓了!
你如果真是佛菩薩,絕對不會被自己的成就給綁著!因為你愈修愈會知道—大家都一樣!每一個人都一樣,眾生跟佛都一樣;關鍵只在「迷」跟「悟」啊!而迷的原因是在於眾生被腦袋裡面的貪、瞋、痴給綁著了。如果這樣,你可以不要用頭腦,改用心輪;學習密教的好處就在這裡,改用心輪,你就不會被頭腦給綑綁。
如果你還執著在清淨,你就只能成為聲聞、緣覺;然而,就算變聲聞、緣覺也沒有什麼好開心,因為再上去還有菩薩;即使成為菩薩還不是究竟啊!對於「一乘法」來講,十地菩薩也不過是暫時性的,因為最終還是要成佛。但是,成佛也沒有什麼好高興的,因為我們這個「佛」是本來就在的。
行者批評別人說的是真、是假,其實都是不應該的,因為那個叫做「邊見」。學佛者常講的斷見、常見,都是屬於邊見,而所謂的邊見就是落在兩邊,善惡、是非、真假這些都是修習佛法一定要斷掉的東西!就像聲聞、緣覺,祂們的邊見是什麼?就是清淨!他們太喜歡清淨了!
在【法華經】裡面,佛陀說:「如果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以為我所教的,只是過去那些法門,沒有談成佛的法門,沒有談到除了清淨之外還要做到『淨穢一味』,那這個人就不是聲聞、緣覺,就不是菩薩,如果你以為佛講的東西只是這麼狹隘的話。」
佛陀講【法華經】的時候,有三千位阿羅漢退席不聽。為什麼?因為祂們不能接受「淨穢一味」這種說法,這個就叫做「定性」。祂們太執著在清淨了!祂們從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去了解人生的真實面,從「十二因緣」的變化去了解輪迴,祂們知道輪迴就是這樣,所以祂們覺得這個就是盡頭了,祂們覺得可以這樣就停住了。這三千位阿羅漢,他們聽得懂、他們不會聽不懂,但是祂們無法接受大乘的教法。這個就是「有定性者,難可發生」,很難讓祂們生起菩提心,讓祂們走向大乘。
那怎麼辦?「要待劫限等滿,方乃發生」,要等到他的小乘因緣盡了、要等到時間到了、要等到他大乘的因緣具足了,才會發生。發生什麼?就是「迴心向大」,要等到願意去修大乘的法門了,願意去為眾生做點什麼了,願意犧牲自己了,願意走向菩薩道、走向大乘發菩提心了,願意度化眾生的時候。
「要待劫限等滿」,祂們一定要等時間到!要多久時間呢?這個就很難講了。每一個定性的阿羅漢或者是緣覺,祂們要多久才會結束等待的時間?不曉得!這都要看緣分、看因緣的。
「若不定性者」,如果祂們會這麼想:「佛陀衪也是阿羅漢的完美典型,那為什麼佛陀和我有這麼大的落差?」如果是「不定性」的阿羅漢,祂們就會有很奇妙的見解,祂們就會生起疑問:「如果佛的教法只有阿羅漢,那為什麼我要稱祂是佛,而不稱自己是佛?為什麼佛知道的,我還有很多不知道?為什麼佛會的東西還有很多是我不會的?為什麼是祂在上面講給我們聽,而不是衪坐在下面,我們站在上面講給衪聽,大家不都是阿羅漢嗎?」如此這般,「不定性」就開始了!
「若不定性者」,因為祂有種種疑問,因為並不自滿於眼前的現象,因此,「無論劫限」,不管祂要等多久,不管祂原本的因緣有多久,「遇緣便迴心向大」,只要有大乘的緣分出現,祂就會清醒過來:「啊!一定是佛、這些大菩薩們有學什麼是我不懂的!」這個時候就會「迴心向大」。
然後就會「從化城起為已超三界」。事實上,有人講「化城」就是「人間」。對!人間是化城之一,但卻不代表全部,並不是只有指人間,其實,三界六道都是化城。佛菩薩祂們成佛的過程,因為這段路途很漫長、很累,所以會有一個中繼站;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會有休息站一樣,化城就是休息站,從這個休息站休息之後再出發,「從化城起已為超三界」,就是結束休息了,可以繼續了!
因為有佛來度化,有大菩薩來度化,祂們會說「哎呀!你再要修什麼、什麼、什麼……。」這樣,你才可以避免掉這些問題,才能解答你的疑問:「佛也是阿羅漢啊!可是我們稱祂為佛!那為什麼自己是阿羅漢,卻不是佛咧?」這時你才會思維到,原來阿羅漢不是盡頭!阿羅漢不是唯一啊!
— 待 續 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