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示/蓮耶上師
(文接三○四期)
「是故敬禮無上尊」在字面上是敬禮自己的根本上師,或者敬禮佛陀,其實不是!是敬禮「自性」,「無上尊」是指你的「佛性」,也就是那個「真我」。
這個「真我」是指「我有一個、你有一個、他也有一個」……,每一個人都有一個「真我」這樣子嗎?說是也是,說不是也不是,因為「真我」是同一個,是共同的那個,所以才會平等。不然就會有人說:「我的『真我』跟你的『真我』是不一樣的!」不應該會這樣,一定是一樣的!因為是一樣的,所以才會平等。
我現在講的是邏輯,我不是講實修,實修的東西沒有辦法講,師尊也說那個東西是沒辦法講的;因為沒辦法說出來,所以能夠用因明的角度去推論。你們仔細看,師尊在《當代法王答疑惑》裡面講得很清楚:「明心是可以透過道理、透過思惟而參悟,可是,見性一定要實修。」師尊一直講這個道理,見性一定要實修。
實修首先就是要「斷煩惱」!師母曾對我說過:「我學佛比師尊早,我們以前都是佛教徒,師尊認識我的時候,祂還是基督徒,之後過沒多久,師尊就信佛了!」師母說:「當年我還在想、還在懷疑師尊是不是為了追女生才信佛的?後來知道不是,師尊是真的發現佛法有比較超越的地方,然後,因緣也到了,師尊就信佛了!」
可是,師尊從來沒有說基督教不好,也從來沒有批評耶穌的教法。師尊是非常非常平等的,甚至祂也不避諱告訴人家,祂以前是查經班的老師;師尊也常常引述聖經裡面的話,師尊真的很平等!
師母說:「當年,師尊修持佛法沒多久,就看到祂整天在修禪定。我那時候搞不懂祂到底在幹什麼?佛法不就是拜拜嗎?」因為當時師尊一天到晚坐在那邊修禪定,師母覺得奇怪。
有一天,師尊就告訴師母;師尊在《瑜珈士的寶劍》這本書裡面也說過同樣的話,也就是師尊在以前對我的教導。當年,師尊跟師母說:「你拜佛拜了半天,你的煩惱還是在!學佛不是只有拜佛而已,拜佛很好,但是,拜佛不是學佛的全部,拜佛只是其中一部分。學佛要學如何斷煩惱?」這是修行的第一要務,師尊教我的就是這個。
師尊接著說:「斷煩惱要從那裡斷,要從襌定中開始斷,然後再到生活上去斷。」師母綜理宗務幾十年了,她說:「我如果對處理宗務還煩惱那麼多的話,我早就退道心了!」
有一次,師母去汶萊忙,回台的隔天,她馬上就找我們去談成立基金會和師尊文集電子書的事情。大家想想,師母為什麼要這麼辛苦?為什麼可以綜理這些種種雜事而不感到煩惱?
我們這些真佛弟子,都把師尊、師母當成一棵大樹,大家都想躲在這棵大樹底下好乘涼。但,這棵大樹沒有那麼容易當啊!為什麼?因為要先證得「無我法中有真我,是故敬禮無上尊」,然後才能夠「發心畢竟二無別」,你才真的能夠讓你的發心跟本心沒有差別。
這裡的「發心」,已經是「再次發心」,這個「發心」是對應「復發利益安樂無餘眾生界一切眾生心」,這已經是第二次了,不是一開始修行的發心了。你如果已經見證空性,說不定這可能是第三次發心,但,絕對不是第一次。為什麼?因為這「發心畢竟二無別」的意思就是指「你的初發心跟你的佛性,才不會有分別」。也就是表現在師母所講的那一句話:「我如果對處理宗務還煩惱那麼多的話,我早就退道心了!」
「發心畢竟二無別」,「畢竟」就是「佛性」,就是「真我」;如果你的煩惱心還很重,你的「發心」跟「真我」一定會有差別。你們看!有多少人穿梭在各個宗派、宗教之間來來去去!我們自己就不知道退了多少次道心了?就拿我自己來說,我十幾年前就皈依了,皈依之後也沒精進修行,都在鬼混,直到自殺被救回來,才真的開始認真修行。
接著就講「如是二心先心難」—二心是指「初發心」跟「佛性」,「先心難」—初發心比較難。為什麼「先心難」?這個「先心」是指從你發心到畢竟心的這一段過程,畢竟心是指你已經見性了。當你看見自己的佛性,也看見每一個人跟你都一樣的時候,你絕對不會退道心!你也不會因為任何人、事,而退道心!就像七地菩薩證悟「無生法忍」之後,就會進入八地—「不動地、不退轉地」, 一定不會退轉。
「先心難」是難在哪裡?不是初發心很難,是初發心之後要一直維持到你見證畢竟心,這一段長遠的過程很難!所以人家才會說:「初發心很好,但,長遠心很重要!」「如是二心先心難」是指在證悟畢竟心之前,要維持始終如一的初發心跟長遠心,是非常非常難的!
初發心要一直持續下去是很難的!因為你要持續到明心、見性。明心還不是重點,因為明心只是「無我」,你還要「無我法中有真我」,你要從「無我」中生起那個「真我」,一直到你真的看見了那個「真心」,你就絕對不會退轉了!為什麼?因為你知道沒有比那個更真實的了!那個是絕對不會壞的!
— 待 續 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