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337 轉基因生物(GMO) 提供/蓮接(朱鍾勛 醫師)
- 詳細內容
- 分類:西醫 整理提供/蓮接(朱鍾勛 醫師)
提供/蓮接(朱鍾勛 醫師)
生物工程的興起和發展是20世紀生命科學領域最偉大的事件,目前,轉基因作物正在按照人們的意願被「重新設計」。有人預言,21世紀將是轉基因作物的一個轉換期,科技含量將會有很大的提高;但,如何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,是擺在世人面前的難題和挑戰。
何為轉基因生物(GMO)?
自然界每種生物都固有不同的生命特徵,而保持這些生命特徵的物質就是細胞核中的基因(DNA)。所謂「轉基因生物」就是指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將DNA進行人為改造的生物。
通常的做法是提取某生物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片斷,通過基因技術加入到目標生物當中。經基因改造的農作物,外表和天然作物沒多大區別,味道也相似,但有的轉基因作物中添加了提高營養物質的基因,有的則可以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及提高產量和品質等。
據不完全統計,1996年全球轉基因農作物耕種面積為170萬公頃,到了2000年增至4420萬公頃,短短4年增長近30倍,發展迅猛可想而知。而其轉基因的大豆和玉米的耕種面積約佔總耕種面積的80%左右。在食品工業中,大豆和玉米及他們的加工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,利用這些轉基因原料製成的食品也是轉基因食品。
轉基因的利弊至今無定論
目前,國際上通常稱轉基因食品為「有風險的食品」,對它的利弊爭論激烈。一方認為,轉基因對人不會有任何危險,而且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。經過轉基因的農產品比傳統的農產品具有更高的生長優勢,而且可以添加額外的營養物質或除去某些不良物質,惠及生產商和消費者。
然而,另一方則認為,當一種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機體中,這種基因的功能可能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,而機體的相應反應更不可預測。另外,疾病可能有很長的潛伏期,而毒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也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才能顯現;因此,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長期影響還難以有科學確定。
各國對轉基因的態度趨嚴
轉基因食品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人類的食物鏈,從而引起了全球的關注。一些消費者開始抵制和反對轉基因食品,世界各地的綠色和平組織也大聲疾呼反對轉基因。在種種壓力之下,目前,大部分國家開始逐步嚴格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。
世界各主要國家針對「基因改造食品」的標示規定
以下介紹各國針對基因改造食品訂定標示制度的情形:
歐洲:歐盟自1998年起即規定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均須加以標示。其後,歐盟又補充規定自2000年4月起,食品內含超過0.9%基因改造成分的加工食品需加以標示。
澳洲及紐西蘭:2000年12月7日公告,強制標示規範,一年後實施,採取1%的容許量。
日本:自2001年4月1日起,採取5%的容許量,30類指定的食品中若含有基因改造成分,就須標示。不過,對於檢驗科技無法檢測出新基因或蛋白質成分的精製加工食品(油及醬油),則不在管制之列。
南韓:農林部也宣布自2001年3月起,基因改造的玉米、大豆及豆芽「均須加以標示」,採取3%的容許量。
台灣:採取5%的容許量;規定應該標示,但遲未執行,也未嚴格要求廠商依法辦理。
台灣民眾對「基因改造農產品及食品」的看法
原本,消費者對有關「基因改造農產品及食品」可能對人體、對環境的影響不太瞭解,以致並未強烈反對「基因改造農產品及食品」,但現在,經各消費者團體的長期努力宣導,民眾已深刻體認且強烈期望在購買食品時,享有「知的權利」和「選擇的權利」,即強烈要求食品應具有明顯的標示說明是否為「基因改造食品」。
台灣有沒有生產GMO?
目前沒有商業生產,但經實驗室研發後向〈農委會〉申請進行田間試驗的,有「基因改造木瓜」等若干項目。
食用「基因改造農產品、食品」安不安全?
以前,美國認為基因改造農產品、食品是—「並無疑慮」,但近年來,多項實驗結果顯示卻是—「非常具有風險」,並可能有慢性導致人體細胞組織產生病變之可能。
有多少大豆(黃豆)、玉米是基因改造的?
非正式估計,國內目前自美國進口的「大豆(黃豆)」有90%以上為「基因改造之二級黃豆」,而進口的美國玉米90%以上也是基因改造的。
我國的「基因改造大豆(黃豆)、玉米」100%是由國外輸入,主要是美國。
我國農民種植的大豆(黃豆)、玉米,皆為「非基因改造農產物」。